九洲体育馆的情况
绵阳九洲体育馆是四川各灾区中接收受灾群众最多的一个安置点,灾民在该体育馆的避难生活一直持续了48天,在此次震后安置灾民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52]:
在汶川大地震中,位于绵阳南部的绵阳九洲体育馆屹立不倒,成为绵阳市及周边受灾群众的避难场所,5月13日上午10点有大约1600名来自北川中学的学生疏散到这里,随后惊恐的灾民如洪水般涌入九洲体育馆,仅仅一天就收容灾民近3万人,这里是灾民面对余震和恶劣天气唯一可去的安全场所。在震后几天的高峰时期,九洲体育馆一度容纳的灾民加上志愿者的人数接近5万人,这几乎相当于整个汶川县的人口数,在这里最大的困难就是避难空间不足,一个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中型体育馆高峰时接收近5万人避难,人均避难面积不0.5平方米,体育馆拥挤不堪如图2-50所示。
震后绵阳市政府立即决定将九洲体育馆作为绵阳市抗震指挥中心,并成立治安管理小组、卫生防疫小组、后勤保障小组等以便管理灾民的避难生活,确保体育馆的环境卫生秩序。5月13日温家宝总理也来到这里看望灾民。
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在震前设计中没有考虑避震疏散功能,再加上体育馆震后容纳灾民严重超员,政府紧急调运大量物资才保证了所有灾民的基本生活,如图2-51所示。
九洲体育馆内的过道和房间,被设置成了临时医疗点和药品发放点,医护人员在这里救治伤者如图2-52所示,并向灾民发放药物图2-53所示。
为了防止疾病的蔓延和疫情的发生,九洲体育馆还安排了防疫人员每天在体育馆及周围喷淋消毒如图2-54所示。
5月18日中科院心理援助分队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设置心理救助点,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如图2-55所示,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
由于通讯中断,许多灾民在地震发生后与亲人失散,绵阳市总工会成立了信息统计组和失散亲人登记处,连夜印制了上万份登记表,并在第二天将表格发给受灾群众。现场指挥部还在体育馆最醒目的大门口设立了“寻亲墙”如图2-56所示,现场的广播也在不断的播放寻人信息。
震后,九洲体育馆搭建起的帐篷学校,安置北川及安县等地中小学学生共计2485人如图2-57所示。
九洲体育馆充分考虑到灾民生活的特殊需要,还将体育馆中条件较好的房间设置成7个母婴室如图2-58所示,专门安置母婴、孕妇及孤儿避难,体育馆还为他们准备了奶粉、奶瓶、纸尿裤、开水等,震后,母婴室先后安置了100多对母婴。为了改善灾民避难条件,体育馆还专门设置了帐篷洗澡区,使3万受灾群众在震后第一次洗上了热水澡。
震后体育馆后勤还为灾民提供电视、收音机等,让灾民了解地震灾情和中央政策,恢复灾后重建的信心,感受社会的温暖。体育馆还在附近的空地上设置了游乐园供孩子玩耍如图2-59所示,并安排志愿者为孩子播放动画片如图2-60所示,让他们忘记地震带来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