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他们都在搜索:协会活动优秀钢结构装配式
交流课堂
  • 当前位置:首页 > 交流课堂 > 钢结构行业论坛
    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
    添加时间:2018-02-11 浏览次数:11811次


    【摘 要】本文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理论, 并对几个大国崛起的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 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 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大体有四个或五个阶段。一个国家的兴起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响应, 从模仿创新到主动创新;反之, 一个国家的衰落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 创新能力减弱, 甚至消逝。这一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 既可以解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 也可以解释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既可以解释中国为何从强大到衰落,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衰落再到强大。作者指出, 国家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创新, 能否持续创新、不断创新和鼓励创新是国家崛起的背后动因。



      一、导论  

    ------------------------------------------------  

    “ 中国梦”如何从梦想到现实

    1949 年9 月22 日,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 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 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

    1956 年,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正式提出所谓“中国梦” 。他讲到:“再过45 年, 也就是2001 年,也就是进到21 世纪的时候, 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为什么?他讲了两个原因,第一,中国人口达到6 亿多人;第二,中国国土面积达到960 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大国。他说:“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

    经过数代仁人志士的努力, 从27 年前邓小平发动的改革开放开始, 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它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中国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时代已经来临。可以说, 以“富民强国” 为宗旨的中国崛起的“中国梦”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 毛泽东的预言是伟大的, 也是十分准确的。

    那么, 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中国迅速崛起会对全球产生怎样重要的影响?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经过一年多时间对全球将近1 000 名主要精英(包括政治精英、企业家精英、经济精英、学术精英等)进行问卷式的调查, 之后在2004 年12 月份写出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报告———《绘制全球未来》。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探讨2020 年中印等国作为新的重要的全球参与者的可能性。报告举了两个例子说明了这种可能性的含义, 即19 世纪统一起来的德国和20 世纪强大的美国的出现。中印崛起将使全球的地缘政治局面发生变化, 其影响可能非常巨大, 就像前两个世纪发生过的那样。

    不同之处在于, 上一次是西方的发展, 而这一次是所谓非西方的发展。根据该委员会对全球1 000多人、包括机构的调查研究, 大多数预测表明, 到2020 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上中国将超过单个西方经济强国(除了美国), 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欧洲各经济体或处在超过的门槛边上。因为中国和印度人口的绝对规模巨大, 所以就它们要成为重要的经济强国来说, 不需要达到西方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哪怕是几分之一, 中印也是世界强国。那么, 对中国崛起的这一判断是否准确?

    中国崛起与中国之路是我多年来国情研究的核心内容。我对中国崛起的认识, 肇始于探讨中国如何抓住历史机遇, 着眼于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总结中国崛起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挑战, 研究中国崛起的全球影响, 最终落脚于分析中国崛起的大战略框架。其中, 国际比较和历史分析一直是我研究中国崛起的主线。

    我是2003 年首次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的概念,作为认识中国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分析背景。我的基本判断是, 1950 —1980 年可视为中国的国家成长期, 1980 —2020 年可视为中国进入迅速崛起期。

    这里, 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是否存在一个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如果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它的发展过程有几个阶段?


    不同的阶段有什么特点?


    引起这一生命周期的动力或因素是什么?


    不同国家之间是如何竞争的?


    这些竞争又是如何影响国家生命周期的?


    中国崛起是否有其发展规律或发展轨迹?


    与其他国家崛起是否有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中国如何全面创新、全面崛起?

    ………………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言, 说明中国崛起的背景, 由此提出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部分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首次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理论, 包括只有A 国条件下的国家生命周期的五阶段说, 以及在A 国和B 国竞争条件下的国家生命周期的四阶段说。笔者首次采用五个指标, 即一个国家人口、GDP 、出口额、制造业产出和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来刻画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第三部分利用世界经济历史数据, 分别介绍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苏联、印度六个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 我们发现, 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历史轨迹。第四部分对上述国家的崛起模式进行比较和总结, 以说明不同路径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第五部分勾勒了1820 —2001年中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强调中国发展路径的不同。第六部分为全文总结, 提出了国家生命周期的核心问题在于能否创新, 能否持续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迅速发展、迅速崛起、迅速强大的根本动因。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大体有四个或五个阶段;一个国家的兴起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响应, 从模仿创新到主动创新,反之,一个国家的衰落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创新能力减弱,甚至消逝;应当说这一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既可以解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也可以解释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既可以解释中国为何从强大到衰落,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衰落再到强大。

      二 

    -------------------------------------   

    国家生命周期论概说


    笔者所提出的国家生命周期这一重要概念主要来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1890 年出版的《模仿的规律》一书最先提出了经济增长有一个S 型曲线, 或者叫罗杰斯特曲线。之后乔尔 迪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三阶段说” , 即先引进, 然后迅速扩展, 而后成熟。无论是他还是后来人都发现, 引进技术使得一个产品生产、销售呈加速度。反之, 当一个产品成熟之后, 就变成减速度。



    后来的学者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又提出了所谓“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 。所谓“四阶段说”是指:第一阶段就是先从国外引进比较先进的产品。第二阶段是对新产品消化吸收之后, 很快该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迅速增长, 这是该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加速期。第三阶段是该产品进入成熟期, 就从加速阶段进入减速阶段。第四阶段是该产品生产和销售均呈下降趋势。假设A 产品是这样一条增长和下降曲线, 其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出现了比A 产品更具有竞争力的B产品, 后者可能会替代前者, 或者比前者更先进,成本更低廉, 那么B 产品开始出现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曲线, 这是所谓“四阶段说” 。而这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思路有助于我们理解, 在经济开放条件下或者经济全球化条件下,A 国与B 国的不同生命周期曲线, 它们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这如同A 产品和B 产品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态势。


    所谓“ 五阶段说”是指:第一阶段是引进新产品阶段;第二阶段是该产品生产快速增长的“黄金期” , 反映在该产品的市场份额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个阶段该产品进入成熟期, 生产和销售从快速到减速阶段, 反映在该产品的市场份额比重缓慢上升;第四个阶段是该产品市场饱和, 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最高峰;第五个阶段就是该产品的下降期, 反映在该产品的市场份额比重迅速下降, 最后退出市场。

    “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表明, 任何产品(尽管不是一个有机体)都存在一个生命周期, 有出生就会有死亡, 有成长就会有下降, 有加速就会有减速, 有黄金期就会有衰落期。从不同产品之间的关系看, 有A 产品就会有B 产品, 有市场就会有竞争。

    参照上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思路, 作者先提出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理论, 然后用世界主要大国崛起历程来说明和证明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尽管它们的崛起轨迹和模式大为不同。

    笔者是在《中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一书中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的概念, 即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用一个生命周期来描述、认识和理解。[ 3] 当时笔者是持“五阶段说” :第一阶段就是经济发展的准备期或准备成长期, 其基本任务是为现代经济发展准备各类条件, 如新制度建设、工业原始积累、技术引进、开发人力资本等;第二个阶段是经济迅速发展期或迅速成长期, 即经济增长加速期, 我们称之为经济起飞, 一个大国的经济起飞就是迅速崛起期;第三个阶段就是开始进入经济强盛期, 作为一个大国就是鼎盛期, 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第四个阶段就是高峰期, 同时也是相对缓慢发展期;第五个阶段就可能是国力衰落期。这就是所谓的只有A 国条件下的国家生命周期的“五阶段说”(见图1)。

    如果世界不是由一个国家组成或不是由一个国家主导或统治, 而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 特别是在多个大国组成的竞争格局条件下, 可能会像A产品和B 产品的市场竞争一样, 形成了A 国和B国的国家竞争, 那么就会存在有两个国家的发展与竞争的“四阶段说” 。概言之, 第一阶段是A 国的准备成长期, 而B 国几乎没有成长, 不对A 国构成任何挑战和威胁。第二阶段是A 国进入迅速成长期, 这是A 国创新力和竞争力上升期, 同时对B 国形成外部冲击和外部威胁, 迫使B 国发动工业化, 对A 国的外部冲击和威胁做出响应,同时作为对A 国的追赶者, 在A 国的该阶段后期开始进入准备成长期。第三阶段是A 国的经济强盛期, 成为世界性大国(w o rld pow er), 但是它发展速度已经开始从加速到减速,B 国借助从A国获得的各类资源(知识、技术、资本和人才), 开始进入加速成长期, 不仅获得了新的创新力, 而且对A 国形成竞争甚至挑战, 例如1980 —2000 年的中国, 1990 —2000 年的印度。第四阶段是A 国的国力衰落期, 反映了A 国的创新力下降, 如果另一个国家进入迅速崛起期, 或者说朝着强盛期转变, 同时A 国的创新力迅速下降, 或者与B 国相比其竞争力相对不足, 那么A 国就必然衰落,例如1820 —1950 年的中国和印度。这就是所谓的A 国和B 国竞争条件下的国家生命周期的四阶段说(见图2)。


    以上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A 国与B 国之间的竞争, 是一个简化的理想模式(ideal ty pe),而两国竞争的现实是远为复杂和丰富的。如果存在多个大国或者有多个大国主动参与竞争, 上述国家发展生命周期还会形成更为复杂的局面。例如, 19 世纪的中国、印度没有能够参与全球竞争,是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化者, 也是世界工业化的落伍者。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 世纪中叶, 中印两国在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才开始真正参与全球化竞争, 世界各大国的竞争因而形成新的关系格局。

    那么, 我们用什么指标来计算、衡量和考察一个国家或不同国家的生命周期。本文主要选择五个定量指标:

    第一, 一国的GDP 占全世界总量比重, 反映了该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变化, 这是该国综合国力的基础(见表1)。

    第二, 一国出口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反映了该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变化, 这是该国国际竞争力的表现(见表2)。


    第三, 一国的人力资源占全世界总量的比重,反映该国在世界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变化。所谓人力资本的指标可以界定为,一个国家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人口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或者界定为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由于我们缺少这些指标的历史数据, 故采用一国的人口占全世界总量比重来代替(见表3)。


    以上三个指标的数据, 本文直接引用麦迪森的研究结果。


    第四, 一国的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反映了该国在世界工业化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变化。这一指标基于Bairoch 的研究, 他主要计算从1750 年到1980 年制造业的产出占世界的比重;[ 7] 1980 年之后的数据则选自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见表4)。







    第五, 一国的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反映了该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变化。这是我们自己的创新研究成果。[ 8] 综合国力是由对8 大类战略资源、23 类指标的测定组成, 主要基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选取的时间段是1980 年到2003 年(见表5)。



    文依据上述五个指标来描述和分析世界主要七个大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三

    -------------------------------------------------------------------           

    世界主要大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1820 —2001 年世界主要大国的历史数据表明, 尽管它们崛起时间不同, 崛起模式不同, 但是反映了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有上升期, 有下降期;有高峰期, 有低谷期;有加速期, 有减速期。不同国家之间有合作, 有竞争;有共同崛起, 有共同衰落。

    第一, 英国的发展历史轨迹(见图3)。1750年当世界工业革命首先发源于英国, 英国占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迅速提高, 而且在1870 年达到黄金时期, 也就是最高点。因为大英帝国有大量的殖民地, 所以其出口额比重也在19 世纪中叶达到最高峰。因此, 英国1840 年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大大低于中国比重的情况下, 发动鸦片战争, 打败清王朝, 尽管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心理上接受不了, 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工业文明打败了农业文明。之后, 英国这几个主要指标持续下降, 这是美国和其他国家(如德国和俄国)的崛起所导致的。


    第二, 德国的发展历史轨迹(见图4)。德国的崛起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次崛起主要发生于19世纪初叶、中叶和晚期,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第一次崛起。这种崛起是战争的崛起, 德国也因此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第二次崛起在1950 年以后, 这次崛起就不是战争性的崛起或者掠夺性的崛起,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和平的崛起, 以经济崛起为主要特征。

    第三, 美国的发展历史轨迹(见图5)。1820年, 美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国家, 无论是经济总量、工业产品还是出口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都很微弱。美国经济起飞的原因主要是, 南北战争结束之后, 美国迎来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政治稳定、政治统一的时期, 加速了美国的经济统一、市场统一。从1870 年到1913 年, 美国实现持续的经济起飞、持续的迅速崛起。1929 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的打击是巨大的, 直到1939年, 美国的工业总产出还是下降的———实际上其经济总量也是下降的, 尽管我们现在查不到全世界1938 年的数据。所以, 1913 年到1938 年这条线是连在一起的。而后,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是最大的赢家, 其收益就是主导世界。这种主导首先体现在, 美国的制造业占全世界总量的约40 %以上;其次, 其经济总量占全世界总量的27 %;再次,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 占世界出口比重10 %以上。当然, 可以看到, 美国是属于内需型的国家, 而不是出口导向型的。当然, 美国崛起的本质在于美国本身持续不断的创新, 特别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尽管有所下降, 但总体来讲———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并没有多大变化。如果比较美国崛起与苏联崛起, 可以说, 美国的体制有创新能力去保持其霸主地位, 而苏联恰恰没有创新能力, 所以它很快就衰败下来, 并以解体而告终。从全世界来看, 美国的崛起是最成功的案例,因为它崛起的持续时间最长, 社会政治相对最稳定, 花了不到200 年的时间, 就变成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用综合国力指标看, 美国的确处在世界首位, 从1980 年到2003 年占全球的总量比重始终在五分之一以上(见表5), 仍处在强盛期。因此, 我们也会把自己的发展目标锁定在美国, 也就是追赶美国, 不断缩小与美国的经济差距与综合国力差距。

    第四是俄国/苏联的发展历史轨迹(图6)。俄国/苏联先后出现了三次崛起和两次衰落。第一次崛起是1820 —1913 年, 俄国GDP 占世界总量比重从5. 4 %上升到8. 5 %, 1830 —1900 年俄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量比重从5. 6 %上升到8. 8 %。第一次衰落是1913 —1928 年, 俄国或苏联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量比重从8. 2 %下降到5. 3 %。第二次崛起是1928 —1938 年, 但随后被战争打断。苏联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量比重从5. 3 %上升到9. 0 %。第三次崛起是1950 —1973 年, 也是它的强盛期, 苏联GDP 占世界总量比重从9. 6 %变为9. 4 %, 1953 —1973年苏联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0. 7 %到14. 4 %, 处在历史最高峰, 但是苏联的经济增长质量似乎一直不高, 生产率低下。1970 年之后出现发展停滞, 其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僵化, 创新能力不足, 而且其经济成就与军事成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激烈的军事竞赛最终拖垮了苏联。与其他国家相比, 其经济崛起的成就并不突出, 而军事竞争优先最终使得其经济发展相形见绌。1990 年之后俄罗斯进入第二次国力衰落期, 从1990 —2001 年期间俄罗斯GDP 占世界总量比重从4. 3 %下降到3. 6 %, 综合国力下降, 降至最低点。

    第五是日本的发展历史轨迹(图7)。需要指出的是, 日本崛起的规模远无法和美国相比。这里的坐标系是从0 到12 %的。而美国是从0 到50 %。日本崛起大体也是分为两次, 一次就是所谓1868 年明治维新之后, 持续到1913 年, 当然其在二次大战前期实际上也在不断的上升。第二次崛起就是从1950 年以后。第一次是战争形态, 这既包括与俄罗斯, 或者说俄国争夺东北地区, 也包括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等等。这些都是掠夺性崛起, 战争性崛起。只有到1950 年以后的崛起才可称之为和平崛起。其宪法规定, 不得到国外派军队, 也不得随意增加国防预算开支, 这对日本是很大的约束, 所以, 在这样的意义上, 日本的崛起是部分性的。我们也发现, 日本的综合国力一直呈上升趋势, 到1995 年为最高点, 而后有所下降(见表5),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占全世界的比重也在20 世纪90 年代呈下降趋势(见表1 、表2 、表4)。






    第六是印度的发展历史轨迹(图8)。需要说明的是, 中印两国的发展历程有相似之处, 但两国崛起的规模和效应却有所不同。1820 年到1950年, 中国和印度都经历了急剧的衰落。作为古老的、具有农业传统文明的国家, 中国和印度缺乏工业化和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动力, 这是导致两国迅速衰落的原因。1950 年以后, 中国和印度的轨迹既有相同之处, 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有更多的不同之处。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印度选择了西方民主制度, 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民主社会。1949 年我国的人均GDP 低于印度, 人类发展指数也低于印度, 但两个国家的不同路径导致不同的发展规模。最为突出的是, 中国在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而印度崛起只是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才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从综合国力的角度来看, 1980 到2003 年, 印度的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见表5), 大体相当于中国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水平, 比中国滞后了20 年;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也呈上升趋势(见表1)。


    -----------------------------------------------------------          

    大国崛起的不同模式比较


    如果我们对上述大国崛起的曲线做一下分类的话, 可以看出有不同的崛起类型。

    第一, 按不同文化背景分类, 可分为西方世界的崛起和非西方的崛起。英国、德国、美国的崛起均属于西方世界的崛起, 它们基本上是同样的文化。另一种是所谓的“非西方” 的崛起, 日本就属于非西方的崛起。而目前热烈讨论的中印崛起更是非西方崛起的重要案例。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04 年度报告并没有就非西方国家崛起是不是一定要和西方国家对峙、甚至引发世界大战得出结论。

    第二, 按不同崛起方式, 可分为战争崛起与和平崛起。英国崛起、第一次德国的崛起和第一次日本的崛起, 主要是通过发动战争, 通过殖民地方式来实现的。很显然, 美国、中国、印度, 以及1950 年以后的日本和德国都属于和平式崛起。美国的崛起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殖民性, 1820 —1870 年美国的国土面积增加了数倍。相比而言,中国崛起的背景是, 其国家地理版图并未发生变化, 国土面积仍然是960 万平方公里, 海域面积仍然是300 多万平方公里。

    第三, 按不同国内外经济指标, 可分为外生需求型和内生需求型。前者主要是和第二种分类方式有关。如果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通过殖民地方式实现的, 基本上就属于外生需求型。从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看, 崛起国出口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首先上升, 接着其工业总量比重上升, 然后是经济总量比重上升。英国、德国、日本都属于这种类型。与此相对照, 内生需求型则是工业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先上升, 然后是GDP 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上升, 最后是出口占世界的比重上升。相比而言,出口占全世界的比重要低于经济总量的比重, 也低于制造业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中国、美国、印度都属于这种类型。以上两种崛起类型的最大不同在于, 后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我们可以断定,1998 年中国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有其合理性。2005 年10 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建议, 明确提出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导, 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

    世界各国的崛起与全球经济的长波有关系。比利时经济学家欧内斯特 曼德尔把经济长波分为两类, 一类为扩张性长波, 另一类为衰退性长波。扩张性长波趋势虽然是向上的, 但也不排除在过程中存在衰退。同样, 衰退性长波的总趋势是衰退的, 但也不排除存在若干繁荣或扩张。[ 9]

    大国崛起与世界长波、尤其是扩张性长波有正相关关系。例如, 1820 —1870 年英国经济增长率达到2. 05 %, 工业产出增长率达到3. 9 %(见表6), 为其历史上增长速度最高的时期, 带动了西欧国家(指12 个国家)的现代经济增长, 约为1. 68 %。[ 10]1870 —1913 年, 美国处于经济起飞时期或黄金时期, 经济增长率高达3. 94 %, 其经济总量在43 年间增长了5. 26 倍, 工业增长了7. 37倍(见表6), 工业产出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 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规律, 即大国的现代崛起以工业为主导, 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大大高于非工业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美国经济崛起带动了西方国家和世界经济高增长,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 11 %。[ 10] 与此类似, 1870 —1913 年德国的经济增长率、工业增长率都达到了历史新高。1950 —1973 年, 德国的经济增长也高达5. 68 %。同期日本崛起速度创造了人类历史的经济增长记录。在23 年间, 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高达9. 29 %, GDP 增长了7. 7 倍;其工业总产出增长率年均9. 1 %, 在1947 —1975 年的27 年间, 日本的工业总产出增长了11. 3 倍(见表6)。




    五 

    ---------------------------------------      

    中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崛起模式不一样, 中国是先衰落后崛起, 或者说是先衰落而后重新崛起。所以中国的崛起可能不是崛起(rise), 而是重新崛起(re-rise)。

    公元元年到1500 年, 中国既是世界人口大国, 又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当然这个经济是农业经济。1500 年到1820 年,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但是这一时期出现了长期性的停滞, 而1750 年之后却出现了工业革命, 确切地讲, 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都源于1500 年以后。因此, 根据麦迪森的数据, 1500 年之后, 中国和西欧国家的人均GDP 差距就已经出现了, 从1750 年之后进一步扩大, 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在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中第三个时期,即高峰期和停滞期。

    1820 —1840 年以后农业社会解体后, 就进入到所谓的农业社会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中第四个时期, 即衰退期, 直到1949 年。1820 年中国的GDP 占世界总量将近33 %, 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30 %以上, [ 7] 1870 年中国出口只占全世界总量比重的2. 5 %, 而这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最高记录。当然中国并不是一个贸易大国, 因此其出口比重低于经济总量比重。后来中国的出口迅速下降, 1950 年跌至历史最低点。1949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 人均GDP 按照1990 年的价格是439 美元, 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9 %, 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中国会从强大中很快衰落下来 当全世界已经进入工业社会时, 中国却仍然是农业社会, 这样势必就要衰落, 除非转变为工业经济、工业社会。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具有农业传统文明的社会里, 缺乏工业化和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动力, 这是导致中国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可以认为, 从1950 年以后, 中国才开始进入到所谓的现代国家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 即经济准备成长期, 其间1952 —1957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 2 %, 出现了经济起飞的趋势, 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中国GDP 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1950 年的4. 5 %提高至1957年的5. 5 %, 而同期印度从4. 2 % 下降到3. 7 %。[ 9] 然而此后的“大跃进”中断了这一黄金时期, 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到1978 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为4. 9 %。这一时期中国实现了工业化初期的目标, 加速了工业化原始积累, 按1987 年的不变价格计算, 全国固定资本存量从1952 年的733 亿元上升到1978 年的8 965亿元, 增长了11. 2 倍;人均固定资产从1952年的128 元提高到1978 年的931 元, 增长了6. 3倍。[ 11] 初步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到1980 年以后就进入到经济起飞阶段。从发展生命周期来看, 我们现在正处在中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也就是经济起飞阶段和迅速崛起阶段, 四大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不断提高(见图9)。


    中国打破了日本创造的世界经济增长的记录。首先,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略高于日本;其次,中国高经济增长的时间超过日本。1978 —2004年期间, 中国年均GDP 增长率达到9. 4 %;其次,中国工业总产出增长了16. 8 倍, 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 2 %(见表6)。另外, 中国的人口规模大大超过日本的人口规模。

    中国迅速崛起还突出表现为其综合国力在世界中的地位在明显上升, 与美国之间的相对差距在明显缩小。1980 年时中美的综合国力相对差距为4. 75 倍, 到1990 年减少到3. 92 倍, 2003 年进一步缩小为2. 23 倍(见表5)。

    中国打破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纪录的重要全球背景是, 世界经济正处在新的扩张性长波之中。反过来, 中国经济高增长又会提高全球经济增长潜力, 进一步促进全球性扩张性长波。1990 —2002 年期间, 中国对世界新增GDP 的贡献率为27 %, 而美国为21 %,[ 11] 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

    2020 年之后中国将进入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 即经济强盛时期。

    以上是中国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若干阶段。

    六、结论

    -------------------------------------------------

    全面创新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生命周期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创新。国家衰败的根源在于不能创新,压抑创新。我们认为, 不断创新和鼓励创新是国家崛起的背后动因。概言之, 创新是一个国家迅速发展、迅速崛起、迅速强大的根本动因。

    显然,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进入到一个创新的时代。中国崛起的独特之处在于, 以创新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即“中国之路” 。在1982 年党的十二大会议上, 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既不照搬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 也不照搬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 尽管我们那个时候要求学习西方, 借鉴西方。迄今为止, 我们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 创造出了大国迅速崛起的世界奇迹。

    概括中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强大中国。

    中国进入21 世纪, 意味着进入了大规模创新的时代、加速创新的时代、全面创新的时代。全面创新就是创新发展模式, 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全面创新包括:制度创新, 建立旨在激励人们创造各种财富、各种知识、各种发明和各种文化的制度体系;市场创新, 旨在充分利用中国巨大国内市场的特有优势, 激活市场活力, 提高市场效率;技术创新, 旨在鼓励自主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集成各种技术的创新、原始性和基础性创新;观念创新, 旨在充分利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观念资源, 提倡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念, 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和传播手段, 广泛传播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念。

    需要指出的是, 除了印度之外, 其他国家的崛起都不过是几千万人的崛起, 即便是日本也只是一亿左右人口的崛起, 而中国的崛起却是十几亿人的崛起。一旦中国全面创新, 无论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还是观念创新, 都会产生出我们所说的巨国规模效应。所以, 我们就会出现和其他国家不同的崛起方式、崛起模式、崛起影响、崛起效应,这就是中国发展生命周期最重要的动力。







    地址:太原市尖草坪区滨河时代广场1403室(山西省钢结构协会)

    晋ICP备17007576号-5

    晋ICP备17007576号-6

    版权所有:山西省钢结构协会

    关闭
    0351-6827139 工作日:8:30~17:00